(港口与航运管理学院 供稿)9月27日下午,港口与航运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苏万春在琶洲校区教学楼202室,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题,讲授2023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港口与航运管理学院物流工程231、232班全体同学共同聆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单独列章阐述,这是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引发学生们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
苏书记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创新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素和依靠力量”“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四个部分进行了授课。
苏书记指出,新中国科技事业用短短 70 多年的时间, 就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关键在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引领作用,他介绍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决策部署。我国已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他通过严谨的说理和丰富的事实充分证明,科技创新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素,成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依靠力量。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人才是关键。他从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等三方面举措,解读我国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战略布局。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他强调,坚持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高校是科技创新主力军,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承担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苏书记认为,当前,要面向交通科技前沿,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积极协同各方资源,组建大团队,共建大平台,围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未来,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围绕蓝色文明理念、绿色发展要求,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聚焦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实现科研创新的新突破,为社会输送近8万名高素质人才,毕业生遍布华南地区航运、港口等部门。
苏书记希望新生们,做信仰坚定的人、顺应大势的人、奋力进取的人、勇于创新的人、服务人民的人;鼓励新生们,作为新时代广航青年,树立雄心壮志,激发创新活力,贡献青春力量。